滑雪的我们,热衷于挥舞着一对细棍儿,驰骋于巍巍群山之中。这是一种户外活动/运动,是在大山、小山丘上玩耍的,于是乎,就时刻伴随着山地风险。 进入9月,冰雪的声音越来越清晰。2020年末,这个特殊的时段,“报复性”滑雪几乎必然到来,更有朋友会利用高山巡游滑雪(Alpine Touring,简称AT;单板使用Splitboard)的装备进军人迹罕至的雪山,那无疑将会是极为迷人的环境。新鲜的粉雪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群山被白雪衬托得格外耀眼,让人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但,这些自然的奖励并不是没有风险的。

在这几篇公号中,仅仅涉及滑雪活动(在雪场内滑,或者滑野雪)所面临的山地风险,回顾一些亲身经历,复读若干被报导过的事件,便于钟爱大自然的朋友们继续深入探讨。

为了兴致盎然地滑雪
首先,面对冬季的群山,无论是落叶林的小山丘,原生松杉密布的山岭,还是落差巨大坡度陡峭的山峰,我们都应该如此假设: 我们自己没有足够的环境敏感度; 我们还没有对冬季山区的全面了解和多年经验; 我们没有强大到如雪豹、岩羊一般的体能和技巧。
因此,任何值得新闻播报的紧急预警的情况,如果离开了温暖的房间,都是极为现实的灾难状态。更何况,现代媒体传播中不乏那些充斥着错误信念的宣传;为了得瑟,在某些大Pro/名人/网红的博文和短视频之中,有意或无意地避谈错误的行为。面对被压抑了近9个月的激情,冷静、认识风险、规划、做足功课,正是9、10月份的首选。

由于滑雪的特殊季节性,常见的山地风险如: 高海拔, 时差, 天气急剧恶化, 超低温, 能见度降低和盲点, 多种特殊地形, 雪崩。
为了控制篇幅,“6. 多种特殊地形”会出现在下一篇公号中。
有关7. 雪崩请参考其他的、单独的公号文章,我们还会陆陆续续推出更多新的文章。
1. 高海拔 滑雪活动经常会在海拔1500米到3000米的区域之间进行,也许多数朋友不会出现典型的“高反”症状,但仍然有可能出现轻微的“表象”,比如滑行起来的时候乏力、食欲减退、睡眠不好,甚至是头疼。而且,每个人出现轻微不适的海拔高度还不尽相同,有的人2000米就敏感得不行,有的人则在3500米以上才会感觉疲倦。
消除“高反”的通用方法就是:给自己多几天适应的时间。假设雪场平均高度是在2000米~3000米,多数朋友,1天到2天的适应期就够了。

亲历1
我与我的滑雪搭档几乎都没有高反的困扰,感觉到乏力的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但是搭档在5000米以上,会对她钟爱的奶酪产生莫名的反应:吃完后20分钟,会突然像神志消失一般发呆,当然也就完全不想移动脚步了,原地坐20分钟才能恢复。得到了这个经验,在高海拔登山的时候,她就再也不吃含奶酪的食品了,于是就再也没出过类似现象。
窍门 逐步提高住宿地的海拔高度。如果出国跨洋滑雪度假,第1天住机场附近,第2天住中途某地点,海拔提高一些(更接近雪场的住宿海拔,比如在1500~2000米),第3天到达雪场(2200米)开始滑雪。 滑雪第1日,尽量休闲,不要挑战强度和耐力,早点收工。 虽说没必要“多”喝水,但不要因为贪玩、赶路而“少”喝水。 抑制住自己进入度假状态、期盼滑雪的那种兴奋,不要不停地与小伙伴聊天侃山。
雪场的海拔高度大概什么样呢?回顾一下北半球的主要滑雪区域吧!对高反有顾忌的朋友可以在规划旅行的时候有所参考。请锁住旋转,横屏观看 。

日本滑雪场对绝大多数雪友来说,完全不是问题,大多数是在700~1800米,北海道部分雪场更低一些。稍微高点的有志贺高原,介于1340~2307米。比如: 北海道Niseko,255~1188米, 北海道留寿都,400~994米; 东北八甲田,658~1324米, 长野白马八方尾根,760~1831米, 志贺高原的烧额山,1500~2000米。
欧洲阿尔卑斯的法瑞意奥四国,多数雪场在700~2500米,某些则在1500~3400米。比如:
北美,滑雪区域的分布超级广大,海拔的差距大一些, 加州Tahoe的Heavenly,2000~3060米。 俄勒冈州的Mt. Bachelor,1737~2763米。 犹他州的Snowbird,2365~3353米。 需要注意的是科罗拉多州,多家雪场处在“高反”临界线上。记忆中,最高的是Breckenridge,2926~3914米,晚上睡觉的地方就是3000米了!即使住在10几公里外的小镇,也是2700米的海拔。参考:拉萨海拔3650米。 加拿大惠斯勒,675~2284米。 加拿大Kicking Horse,1190~2450米。 加拿大Revelstoke Mountain,512~2225米。 加拿大Bella Coola直滑场地,914~2896米。
窍门

近年来,川西地区开始流行高山巡游滑雪的活动,海拔是在4000米之上。从成都(海拔500米)出发的朋友,就几乎必然要为自己留出足够的适应时间了。
2. 时差 如果说海拔是垂直高度上急剧变化带来的生理反应,那么时差可以算是水平位置上的大幅度变化。这绝对是一种隐形因素,混合了我们面对日照、进食和睡眠时刻的差异所激发的身体反应。虽然很多人第一天到达欧洲/北美的时候精神百倍,但是,个人还是强烈建议大家,利用旅途休息1到2天之后,再开始滑雪,避免几天之后的体能的急剧下降。

*准确来说,将时差与“山地”勾搭在一起有点牵强,但我们不是在聊滑雪么,出国滑雪是常见的事情。于是,就放这里吧!多多包涵啦!
窍门
3. 天气急剧恶化 通常指的是短时间内开始降雪、刮大风、甚至下雨。有时候,降雪与强风会一起到来,有时候则仅仅是强风(不下雪,纯刮风,是最差的运气)。这会导致两个麻烦: 缆车关闭, 能见度剧降。
规模小的雪场,这个问题相对不那么突出,坚持一下就到山脚了。大雪场,牵扯的问题就会比较多。野山,会极为严峻。比如,冬季,风速7级的时候,到达结冰温度的时间可以短到一秒钟。
窍门 
窍门
亲历1 2月在日本北海道Niseko的Annupuri雪场,很小的雪场。一早买了雪票,刚滑了2趟,大风来临,缆车关闭,雪票不退款。财务风险,也是风险啊!而且,是很严重的风险好吧 !但,这种情况,即使关注了天气预报也难于避免。
*早晨起来,雪场明明是开门的。何况,风力风向不同,缆车还有机会持续运营呢,难道一早就放弃不滑了么?很尴尬!
事件2 法国三峡谷,住在中间的美利贝尔山谷,坐缆车到顶,滑旁边的葱仁谷。在葱仁谷滑雪的时候,大风,缆车关闭。只能坐车沿山谷下行,回到低海拔的Brides-les-Bains,再沿美利贝尔山谷上行回到住处,车费近百欧元。据说,每年当地都会有这样倒霉的滑雪客人。
事件3 奥地利Ischgl,与瑞士境内的Samnaun是一张雪票通滑。Samnaun还是个免税村,买买买,大家懂的。买爽了,刮大风,缆车关闭。回到Ischgl要绕行80多公里,穿越瑞士与奥地利的边境,或者,只能在Samnaun找家酒店住了。

大家看粗来了吧?本公号将多花钱、浪费时间、心情差,都归类为“风险”!
亲历4 3月在奥地利Zillertal Arena,我们滑到一处小山谷中间。此刻山谷之间并没有感觉到什么强风,但唯一能坐出山谷的缆车关闭了。幸好我们使用的是AT器材,贴上皮子,准备步行,爬山500米回到那个能回家的山头。又幸好碰到巡逻的安全员,用雪地摩托运载我们上山,省了1个小时的运动。在山顶餐厅休息中,由于大风没有丝毫减弱的趋向,安全员通知所有顾客,20分钟后集体在安全员引导下滑下山,一个人都不许再留在山上。

亲历5 12月在奥地利Wildkogel雪场,在“西侧山”小雪花逐渐飘了起来,回到山顶,突然感受到一阵强风,直接目不见物。忍了几分钟,风小了一点。我翻开地图,发现身旁10米的吊箱可以直接下到山脚,再转公交车,就能回到“东侧山”山脚的停车场了。于是,与小伙伴们商量,一致意见,放弃多滑几趟,辗转3次吊椅的计划,安全下山为第一要素。
坐吊箱下山后,在出口看到屏幕播报,山顶风力6级,整个雪场的缆车都正在关闭中。 
4. 超低温 如果我们暴露在温度过低的环境中过长时间,就会出现低温症,或者叫做失温症。因此,挑战低温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与好朋友聊天中,我经常被指正: “你那个(经历)哪叫什么冷啊,崇礼-40度见过么?山顶7级大风!” “呵呵!”
实际上,仅仅依靠厚的衣服,无法完全抵抗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导致的失温。此外,过低温还可能加快器材的损坏,导致无意中摔倒而受伤(我想到的就是在玄幻影片中,一把骷髅摔在冰面上,粉粉碎成渣渣的画面)。
此外,手脚的冻伤也是恶果之一。尤其是某些严重的冻伤是无法彻底痊愈的,每年都会发作。
零下15度的气温通常会带来含水量比较低的干粉!但零下20度、或更低的温度,就不太适合户外运动了。假设头盔、雪镜、面罩配合不好的话,雪镜内很容易结霜,直接丧失能见度!
在大雪场中,如果落差超过1000米,面临超低温,大家就要好好琢磨琢磨了。如果伴有大风吹雪导致能见度很差,也许就会有人报警了,假设打电话说清楚话之前手机还能有电。

这里,唯一的窍门就是
不是窍门的窍门
亲历1 在美国科州的Breckenridge,当天预报气温零下15度,晴天,无风。但那天,真的邪门了,站在太阳地里边,就是一种单纯的、彻骨的、阴寒的赶脚。坐上吊椅,8分钟到顶,就觉得全身快要被冻透了,赶快滑,滑滑就热乎了。再次坐上吊椅,又冻透了。2趟下来,觉得要感冒,赶快冲进小木屋,发现400平米的房间内已经人满为患,站着休息都肩并肩了。。。再滑了4趟,临近中午,那种寒冷丝毫没有减弱,果断决定,撤退回家!
接着, 在雪场大巴车站,碰到一位近70的老太太,也是放弃滑雪、正在等班车回家的。她抱怨说,滑了几十年,第一次觉得这么冷。而且,她还极为悲催地坐在Peak 10的吊椅上,吊椅竟然停运,生生地在半空中冻了30分钟! *雪场的补偿是发了每人2张Vail集团所属雪场的雪票,总价值300美元。
亲历2 没有了,有上面这一次被冻,我们再也不瞎折腾了。 当然,此刻,仍然被零下40度7级大风的玩家们瞄了一眼。

另,有的朋友脸部皮肤对“防冻贴”是过敏的(有可能是材料过敏,也可能仍然是轻微冻伤),回家一周,脸都是肿的。
事件3 早年,惠斯勒曾经报过一名女单板滑雪者失踪。第三天找到她的时候,是在一处溪流附近。救援人员判断,在她迷路后,曾经强行横跨溪流,衣服鞋浸湿,大概率因为失温症而遇难。
事件4 2018年,4月29日凌晨,在著名的Haute Route高山巡游滑雪路线上(天路,从法国霞穆尼到瑞士策尔马特),临近Pigne d'Arolla,一名经验丰富的意大利高山向导与他的9名客户,以及另外某支队伍的4名滑雪者,被困在距离目的地的小木屋(Cabane des Vignettes hut)仅仅400米的山坡上。当夜气温-10度,风速高达100公里/小时(10级,基本上,人就会被压迫在雪坡上),海拔3270米。他们处在山体的垭口附近,大风大雾→失去能见度→迷路,雪层过薄而无法挖出足够容身的雪洞。最终,意大利向导在强行探路过程中滑坠而遇难,另外5人因失温而遇难。 https://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europe/that-s-it-we-re-dead-disaster-strikes-along-the-alps-haute-route-a-1220184.html
这是小木屋的位置,大风+没有能见度,想安全抵达,真的太难了! 
5. 能见度降低和盲点 浓雾、暴雪、黑夜会是非常低的能见度,几米外就见不到人影了,方向感全无。这种极端天气通常会在天气预报中预测并公布,此时,就尽量不要再滑野雪了。要知道,迷失方向是大事故的前奏。
中到小雪的天气、阴天的漫射光——无法分辨地形的起伏,或者身处云海之中——与浓雾类似,高海拔欣赏完蓝天云海,滑下去一段距离,就会冲进雾中。这些,都可以算是一种White Out吧。

云海看着高兴,滑几步就啥都瞧不见了! 
亲历1 2月下旬在奥地利Kühtai滑雪,天气预报下午4点会开始新一轮降雪,刮大风。我们下午2:30收摊,回到停车场,计划去一趟洗手间,然后立即开车下山。谁知,2分钟后从洗手间出来,雪花已经开始横着飘了。上车、发动、开出停车场、上路,2分钟,对面什么都看不见了,能见度20米不到。哆哆嗦嗦,按照印象开,尽量参考路边的黑影,时速不到10。但是,即便坐在驾驶座上,仍然会有一点雪晕的感觉。我明明看到前方远远一辆车黄色双闪,刹车踩下去,等车停稳,发现离前车仅仅不到2米了。
*20分钟后,随着海拔下降,我们安全地开出了暴雪区域。小伙伴立刻用手机查了一下雪场的网站,说:“缆车刚刚全关了!”
亲历2 10月在奥地利Hintertux,大雾,而且雾团只是限定在吊箱站顶的山头上。几个外国小伙伴,他们第一天来训练,我不太好意思说:“大雾容易迷路,跟着我滑吧,一起滑到下面的拖牵的集合点。” 虽然其实我滑下山的速度不太快,但当我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停住,再回头再看他们的时候,已经不见了人影。结果就是,我们都训练了1个多小时了,他们才找回来。而且,教练与这几位外国小伙伴,双方都非常的不高兴。 
一层浮雪下是硬冰,别人都是刷刷刷地滑了下去。如果你有点没信心,慢下来、停下来,瞬间就看不到小伙伴的身影了。

窍门

为了高高兴兴地回家
谈及滑雪风险,大家肯定会联想受伤、住院,甚至听说过报废整个雪季的情况,本文中也提及了几个“付出生命的代价”的案例。了解、逐步熟悉滑雪区域,则有助于主动地规避这些潜在风险。
窍门 即使是在雪场内滑雪,也值得研究天气预报和趋势; 如有必要,阅读雪崩预警公告、充分理解其中的提示信息; 携带纸质地图,出发之前应该了解目的地区域的基本情况; 携带物理指南针;
告诉某人您要去哪里以及何时返回,让其他人知道你的计划路线; 携带充电宝。
6. 多种特殊地形 将会出现在下一篇公号文章中。
7. 雪崩 公号已经发表多篇谈及雪崩风险的文章,请参考:
更多文章请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