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平”见美国 | 按国内习惯,用美国信用卡,真有大麻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5 2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你觉得内容有用,记得“分享”“点赞”“在看”。

“我的信用记录,这段时间为什么‘掉分’这么快呢?我都准时还款,从没拖欠过,账上还存着几个子儿。这么下去,毕业后找工作,我连房子都租不到,咋办呢?!”前几天,有人问我。
Ta好不容易办张美国本地信用卡,可遭遇了这个烦心事,觉得莫名其妙。
2021年,尼亚加拉瀑布
老革命碰到新问题。吃金融饭40年,我给不出答案。美国人怎么想,我哪知道!
不懂,问人呗。
看看美国银行里的人,他们知道窍门不,怎么说这事儿。
在美国租房,房东第一要看的,是我的信用记录——通常,用个分数表示。
这个,我知道。自己经历过。去年出来时,要租房,找好房子、谈妥价格后,对方说你得给我一份征信记录,看看信用分有几分,然后咱们就签约。
“我人在中国,到过美国,但没常住过。哪来信用分,征信报告呢?我没有。”
“没有?!对不起,房子我不能租给你。要不,你把一年房租全预付了,另加两个月押金,行么?”轮到Ta很惊讶,临了最后来这么一句。
生意,自然没做成——可把我急个半死,疫情肆虐之下,不敢住酒店,敢情我像张纸,糊上墙不成?!
图:维基百科截屏
征信机构里,最常见的要数FICO——维基百科说,一家消费信贷征信公司,1956年成立,用两个创始人名字合在一起——工程师Fair与数学家Isaac,再加个Corporation,成就了FICO名字。当时,俩人只是同个地方的“工友”。两年后,公司就有了几十个放贷人客户,卖出了第一份征信记录。30年后,公司到纽交所IPO了。
仅2013年,银行等放款人、借贷公司就购买过100亿份FICO信用报告,3000万个消费者查询了本人信用记录。
难怪,留学党常用的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富国银行(Wells Fargo)和其他不少银行、信用卡公司,甚至2008年金融风暴时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之一、“臭名昭著”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 Freddie Mac),都是其客户。
FICO,会收集一个人的信用记录——譬如,水电气电话网络之类的付款记录,在JC Penny等百货公司为打折扣而申请的信用卡,按揭贷款还贷,甚至信用卡的用卡、还款历史等等——所有这些玩意儿,统统都收录其中。

FICO的信用分,最低300分,最高850分。夹在中间的,300-580分叫“很差”,poor。581-670分叫“一般”,fair。671-740分叫“不错”,good。741-800分叫“很好”,very good。801-850分叫“超好”,exceptional。
搞笑的是,FICO是个“好色”之徒,喜欢用条色带,由低到高、从左到右,来直观显示一个人的信用分数。“很差”,红色“一般”,橙黄色。“不错”,黄绿色。很好”,浅绿色。超好”,深绿。这个,倒有点像如今大国“发明”的红码、黄码和绿码,只是过渡色更多。
对个人,FICO最常收集的信用数据之一,是信用卡用卡记录。
问题,正在这里。
FICO色带,像条变色龙。对于队友来说,一点都不international-students friendly。一不小心,原本的深绿码,不消三两个月,就会一点点“褪色”。由绿转黄,由黄转红。“深绿-浅绿-黄绿-橙黄-红色”,一代不如一代。

在国内,信用卡公司总想我多用、用足信用额度。只要每月账单按时、全额还款,我既不用付利息,信用记录也是“杠杠”的。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临时想加额,往往很容易,打个电话就成。
“在美国,这可行不通。美国人——至少征信机构,不这么看。我知道,许多中国人来美国后,都遇到过这问题。弄得很狼狈。”
说起FICO信用分的事,在一家美国的银行里,资深大堂经理N给我好好上了一课。Ta来自大国西南部那个人称“B铁”的国家,十几岁随父母移民灯塔国,后来上大学、结婚生子,在两家银行,前后总共干了二十多年。
Ta告诉我,曾在纽约市里的哈勒姆(Halem)干过一段——那是NYC里,除唐人街之外,出了名的亚裔村。
在那里,还有加州洛杉矶的尔湾,只要我会说话——四川话、北京话,都行,完全不用英语。2019年,在LA上个“海底捞”,把海底捞穿了,都是汉语的干活,感觉就像去了趟广州,在北京路、长堤大马路下馆子,就差光膀子,吃得汗流浃背。

Ta给我举了个例子。
假设银行给你张信用卡,500刀额度(是的,许多银行就从这个额度起步),你每月总是用足,到还款日当天准时、足额还款(譬如,最常见的自动扣款),同时你的支票账户(checking account)或储蓄账户(savings account),还有点余额。
猜猜,FICO会怎么看你?

“当然——我是个诚实守信的良民嘛!”我自信满满,告诉Ta。在国内,自从有了信用卡,几十年里都这样。
“正确答案——你是个高风险客户!”说完,Ta哈哈大笑起来。我听得一愣一愣的。我也曾吃金融饭,可没听说过这个。
第一,“总是用满额度”,意味着你开支多,总缺钱,急需这笔贷款——否则,为什么总用满额度?
买独立屋(独栋别墅)、买雷克萨斯、买大冰箱,还要度假、Spa……你在过着奢侈生活,“荒淫无度”。

信用卡,英文叫credit card。要知道,“信用卡”这三个中文字里,“信用”二字与其说是信用,不如说是“信贷”、“贷款”、“借款”,来得更确切。
一张信用卡,就是一笔贷款;一个信用卡额度,就是一笔信贷额度,叫credit line!信用卡,其实是把贷款装进塑料卡片里。好比存折,是把存款装进本子里。
从借出钱的贷款人比如银行、信用卡公司、高利贷机构、百货商店、亚马逊(它有分期付款)等等眼里看,你用信用卡不只是买个东西、消费一下这么简单——你是在用它们的贷款,是借款消费。对他们来说,都是有风险的——你能按时、足额还款吗?
房利美、房地美,当年不就是过度借贷,搞出了“次贷”,政府只好接管?

在贷款人那里,看到的都是风险,风险,风险!这下,你该明白美国人、FICO,为啥这么看你了。
如此看来,“credit card”这概念,本该翻译成“信贷卡”、“贷款卡”、“借款卡”。小小一张卡片,浑身上下都是铜臭味儿,承载的是别人借给我、我向别人借来的钱——是贷款。真不知当初谁把credit这小词儿,给误译成“信用”——听着很高大上,跟creditworthiness张冠李戴,胡搅蛮缠在一起,却词不达意,祸国殃民,让不少队友在美国吃足苦头。租房、买车、房子按揭……这些大额消费,都要查信用记录,看信用分啊!
一子错,满盘皆落索——按国内习惯用卡,拉低信用分。
翻译成“信用卡”的这人,要么英文不咋的,要么不懂银行业务,真害人!

第二,“到期日还款”,意味着口袋里没钱,一直拖到到期日,“不得不”还钱。
口袋里“瘪答答”,还大手大脚花钱——用足额度,高风险的不是你,还有谁?征信公司赶紧下调你的信用分,相当于给银行、信用卡公司、汽车4S店、房产开发商示警——你这人,得提防着点儿。
“账上的存款呢——那总是钱吧?!又作何解释?”
“那是钱。这个,你得明白一点:征信公司是独立第三方,与银行没关系。他们看不见你在银行有多少存款,只看你的信用卡消费模式和还款记录!”
呵呵!
呵呵!
信用分的高低,不止影响你眼下申请信用卡的一家银行,而是FICO的所有用户,都能看到你的信用记录。假设你“不当使用”了美洲银行的信用卡,去JC Penny或Macy's、摩根大通花旗等申请信用卡、去雷克萨斯专卖店买车,统统受到影响。甚至,连车子的保险费,都贵些。

看来,信用分不是而可有可无、可高可低。我得看管好这个。到美国留学,这绝对是个应知应会嘛!
“我的信用分,一路下降。现在怎么办,有解药、solution木有,能恢复、提高么?”心里记得朋友的嘱托,我紧追不舍。
“你得这么用卡。
“第一,经常查看信用卡欠账余额(due或者outstanding banlance),尽量控制在信用额度35%以下。
“第二,一旦超过这个‘控制线’,怎么办?过五天七天,把超额部分给提前还了。
“第三,到期日之前还清剩下的余额——千万别等到最后还款日。
“第四,这段时间里,除到一些百货公司、超市之外,千万不要再申请其它银行的信用卡,也不要再借任何其它贷款,比如买车、购物分期付款之类。
“这样,几个月之后,你的信用分就能逐步回升。”
我总说,中美之间,文化差异犹如天壤、云泥。
大抵如此。
…………………………………………………

(为及时将美高留学信息、视频、语音送到各位看官手上,“老爹养娃”专设了微信群——“老爹聊‘美高留学那些事儿’”。有兴趣的朋友,我私信邀请加入

广告、推销类内容,“非诚勿扰”!

…………………………………………………

(戳這裡)翻開這套書,去美高留學“三麼之問”——值么,要么,能麼?我知道《真相》,我懂得《選擇》......本号专著,一套2冊。


第一冊《值么:“留學“”教育“那些事兒》

第二冊《值么:”花錢“那些事兒》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