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至6月24日16:00
已在“常熟工会”微信公众平台实名认证的工会会员
1、长按二维码关注“常熟工会”;
2、点击“活动专区”菜单栏下的“六月好书兑换活动”或点击“服务大厅--积分兑好礼”进入商城兑换书籍:
《我与地坛》50本
《山河袈裟》50本
先到先得,兑完即止哦~~~
工会会员凭150积分兑换本月推荐好书,每名工会会员限兑一本。兑换后,填写姓名、手机号码、收件地址;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导出兑书名单提供给邮政公司,书籍由邮政公司工作人员寄出。
兑换步骤可参考:
如需添加新地址,可点击新增地址,添加地址信息哟~
《我与地坛》篇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如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正是一次次的挫折,才让这个世界充满乐趣。没有故事的世界是呆板的,所以,我认为,挫折即成长,《我与地坛》一书,正是对挫折与成长的诠释。
这篇文章看上去着重于描写作者自己的思考和经历,但其实在字里行间蕴藏了深深的对母亲的怀念,对地坛风光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史铁生的文字很多句子读起来初觉得很奇怪,但是联系上生活之后就会觉得有熟悉的感觉。如他对四季的比喻,有的简单易懂,有的需反复思考才能悟出其味道。史铁生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他对生活的执着与面对挫折的坚强是我们所没有的。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平静无波,总有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挫折与困境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等待着我们,而我们没有躲避的资格,只能去面对。如果我们始终能有几分他的坚强,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加充满价值地生活。
在《我与地坛》这本书中,史铁生用比诗还要美的语言,苦闷而清醒的,波澜不惊地道着爱。在他的笔下,我们看不见一丝一毫的怨恨,有的只是伤残带来的遗憾,和“一片成熟的希望和绝望。”我们似乎能感到他悠长的叹息,但是他的心依然安详。上帝果真是公平的,身体残缺所以心灵与思想便异常强大。尽管史铁生身体囿于轮椅之上,可他仍是精神领域的国王,带给我们的永远都是温暖鼓励。他长久面对苦难而修炼出的淡定和大度,是他永恒的思考。他说:人是万不可追寻什么绝对的公平,永远的利益以及完全无忧无虑的所谓“幸福”的。没有无憾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人生。世界以痛吻我,而我回报以歌。由衷感谢,史铁生这样“一个最有资格怨恨的人,带领我们这些没有资格怨恨的人,与生活和解”。
在图书馆帮儿子借书的时候,偶然翻到了《我与地坛》这本书。这本书给了我不一样的震撼。作者在二十来岁最狂妄的时刻,上帝使他废了双腿,可想而知当时对他的打击有多大,这一变故使他变得消极颓废,甚至自暴自弃。后来他找到了一个宁静空旷的果园,果园让他找到了心灵的乐园,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的思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困难挫折,但逃避不是唯一的选择,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只有好好的活下去,勇于面对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功渡过人生的难关这才是勇者。
读完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一书,印象深刻的部分在于,在《记忆与印象2》中有一个出现在史铁生童年回忆中的人,名字叫庄子,然而这个庄子的子念轻声,与那位哲学家不同,可也是一个有趣的人。不会想到,在经历多次暴力与斗殴中,他最后死在了自己”这次之后再也不”的约定里,再也不能履约。他的故事写到这里时,先生的笔仍然没有掀起多少波澜的样子,我却觉得这个故事在我眼中,异常惨烈。可是先生把一个人的死亡写的这么平常,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即便语句间不乏惋惜与悲伤的色彩,也远没有掀起波澜。或许是因为这样的故事在那个年代发生得太多太多了,十年里,有多少熟悉的生命就此远去而不复返,又有多少陌生的生命惨遭非人的迫害……相较之下这个故事也显得平凡无奇了。可仍然刺激到了文字前的我。
在过去,我很害怕面对困境,尤其是死与生这一刹那的事。我不敢回答“要是你只有几天的时间,你会怎么办”之类的问题。读了《我与地坛》后,我感到我们活着,就得有勇气去面对生命给人生道路上设置的关卡。上帝创造人类,不是要人类帮他做事,而是要人类思考生命的真谛。上帝不会死,他不知道生离死别为何物,就不会去想这一类问题。而我们会死,我们要在有生之年思索未来发生的问题。
在史先生的生命里,母亲一直扮演着一个默默支持他的配角。母亲不曾支配他的人生,而是总在某个角落凝视着史先生,深情的祈祷。此刻,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她在我读初中时常对我唠叨。待我听厌了也就是我上了高中,她开始不对我唠叨了,我反而不太习惯。现在,我懂得了,我的母亲,她是我的守护天使。守护天使是不会带被守护者走她的人生,只会默默守在他身旁,看他喜而喜,听他哭而哭,藏住温柔的暖手,要他坚强走自己的路。
文章之中,作者描写了在古园中发生的事、见到的人,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 …… 作者讲述了自己心中最朴实的想法,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理解。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生命,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尊重生命,我们的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假若我们不尊重,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你就对不起你的父母,更对不起你自己!史铁生虽然十分的不幸,但是他知道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他选择了坚强的活了下去,写出了多部作品,令人敬佩。
今天我读了我与地坛这本书,史铁生写的这本书从地坛开始写出了她母亲的后悔,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挫折和苦难以及在地坛的伤感。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梦,一个人只有一世,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轻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对现实活下来的才是勇者。人在世间可能会面对种种挫折,有时开心,有时郁闷,有时愤怒,有时伤心,活下去才可以改变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这些就没有意义了,人活在这世间开开心心的活一世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寻死。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一部平和而又富有哲理的散文集,这里面,有他对地坛细致入微的观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芸芸众生的记录,也有对于生死的思考与感悟,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文章中好像流露出一种他活到最狂妄时失去双腿的悲愤与痛苦,但是,这种情感也随着地坛的那一幕幕悄然发生又悄然逝去的故事消逝了,流露出更多的则是对人生的感慨,对母爱亲情伟大的赞美,字里行间中流露的朴实无华洋溢出作者心灵最深处的情感。
《山河袈裟》篇
《山河袈裟》这本书细细读来,让人真切的感受到情感真挚。作者与他的故事相遇于十余年间的游方途中,“山河”里的奔忙,路过的一个又一个的未曾接触过的世界,其人其事,不仅是经历,更是一种自我剖析。他写普通的人物,写平凡的故事,写进去让人猝不及防的震撼与感动。作者写的很多故事里,主人公都执迷于对命运对毁灭的抵抗。看到故事里不轻易低头认输的他们,看到行走在风不止雨不歇的路上的他们,我沉默,但内心波澜盘旋而起。
对于这本书,我觉得读来是一种享受,那些作者对旅途中所见事物的描写之精准,文笔之隽永无不让人由衷升出惊艳之感,对于世人皆苦的众生相,李修文平淡的讲述中不经意一笔带出的人生感悟,总是在平凡中发现真善美,又常常于无声处响惊雷。这是一本不必急于读完,读过之后也不必束之高阁的书。书读完了,宛如一次旅行结束,竟然有怅然若失的感觉。借用一句网红句:所有人都祝你快乐,我只愿你,遍历山河,觉得人间值得。
这几天抽空把李修文的《山河袈裟》读完了,有一些自己的感受。对于这本书,苏童评价说他有志于激发汉语之美,有志于成为汉语传统与当代生活之间的信使。于我而言,我没有高深的评价,只是觉得读来确实是一种享受,那些作者对旅途中所见事物的描写之精准,文笔之隽永无不让人由衷升出惊艳之感,对于世人皆苦的众生相,李修文平淡的讲述中不经意一笔带出的人生感悟,总是在平凡中发现真善美,又常常于无声处响惊雷。凡此种种,让这本书就像一处不为人知的风景,当你想要将它推荐给朋友的时候,很难用语言说尽它的神奇景致,只能尝试着去形容它带给你的感受。
《山河袈裟》之难得与可贵,根植于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对芸芸众生的体察入微与真挚共情,人民与美,乃是他生命中的两座神祗。“我还要赶夜路,追赶火车,先活过那条哀鸣的狗,再回来认我的命。”李修文这一句写得极好。所谓认命,绝不代表向人生的惨淡低头,而是在反抗的过程之中,让命运接受了永不投降的自我。路很远,夜很长,我们还要走很久。那些永不放弃反抗的人们,他们的眼神不会随着时间老去。即使世界不乏冷酷绝境,也要心热眼明。踏过黑暗,曾经的那些焦虑,悲恸,那些失魂落魄,痛心疾首,最终凝聚为琥珀一般的存在,然后奔赴下一处人生。
他记录了一群被时代裹挟了命运的人:潦倒落魄的下岗工人,没钱回乡的农民工,艰难抚养女儿的陪酒女,医院等待死亡的病人……谁的人生不是一本书呢?李修文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一位位看似生死如蚁的人,然而,他们有血有肉,自尊且独立,浓烈而神伤,在命运的洪流之中挣扎喘息,无奈却又坚毅。正如自序所言:“人生,绝不该向此时此地投降。”为山河披上袈裟,为命运戴上冠冕,人生的复明复暗,大抵如此。
李修文说:最终,命中注定的人便会来到我们的眼前。所有努力都是伸出的线绳,最终,总会有人握住它。于是丧夫后陪酒的小姐,还有后巷需要照料的女儿;傻子的女儿还有名号为宋公明的猴王当义父;油漆工老路思儿心切,变身金句王;塞外雪地里的驯鹿,苦等伴侣;受伤的表舅在去不去上访的困境中为难,却又躺上木板。李修文的文字太精妙,感情太用力,纸背之后全是酒和泪。或许,还是我们太安逸,不曾体会过溺水者的绝望,唯有用力挣扎,才有一线生机。
《山河袈裟》每一篇都像是信手拈来,又是那样独具匠心。烟火气扑面而来,却又覆了一层冷霜。从好奇到郑重,本以为作者是个老头,搜了资料未曾想又是这般年轻。书中穿插着他十年来的各种遇见与故事,或细微或茫茫,还有各式各样的引用与典故,不禁感叹于其的人生阅历与阅读量,还有天赋。大概取源于真实再修饰于艺术手法的产物才最动人吧,明明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事与物,却如同画卷展开铺在了眼前,让人没法忽视跳过。每一篇都能引起共鸣,如鲠在喉,每每泪目。没法一口气读下去,得缓缓才能翻开下一篇。这样的书,也必是得买来纸质版才能细细读下去了。"无情面对的是山河,山河亦袈裟。"
据说这本书曾受余秀华推荐,想来必是生命感十足的诚朴之作,情感充沛、文字精妙大抵可以视作对这本散文集最直观的评述了。目光所至皆为小人物生活的难堪与破败,并试图以同样的苦难沉浸涤荡自己的灵魂。无论是困于船坞之义、震后之恸、情爱之丧……都是人生的遭逢与反抗,他便借山河隐喻极写这人生的大热烈、大荒凉,愿每一个人都窥见生命长河中的粼粼波光,其野心不可谓不大。但这种外在的强迫干预显然破坏了故事的自然流淌,过多地抒情与感叹使作者的权利泛滥到故事框架之外,许多庞大的意象和言词压的读者喘不过气来。作者佛心诚挚,而袈裟不见得人人愿披。就好像人们通晓平凡之光,却无法相信现实可以碰撞出这么多完美,哪怕只是一种情感上的圆融,也宜淡不宜浓。
这段时间读了市总工会“阅”会好书栏目中的散文《山河袈裟》,感觉很触心,初次看书名不经想问,“山河”与“袈裟”组合在一起,究竟是何意呢?短短的四字标题,却引发了重重疑问,正是它们催促着我去阅读。而当我真正走进书中的世界之后,我才渐渐明白,“山河袈裟”一词恰恰是理解这部散文集的一把钥匙。时光清浅,向爱而生,止于止,行于行。文章中文字的触感在生活细微处延伸,这种美,就像年老的妇人在火车上说的那句:“这景色真让人害羞,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多余得连话都不好意思说出来了。
《山河袈裟》读后感:似是为小人物立传,我即众生,众生皆我,剪影侧侧,落落山河。“既是困顿里的正信,也是游方时的袈裟。”文中的“我”时常陷入恍惚,意绪纷飞缭绕。《穷亲戚》里困惘中的“小表妹”,视远方为解药,“呼号着奔向了远方,在被远方不由分说地驱赶回来。”而我“躲在窗帘背后,即没有安静下来,也没有走出屋子。”无情对面是山河。《每次醒来,你都不在》里想着儿子的下岗工人老路。我随手瞎写了首短诗:旅途皆行者,世间漫路愁。零落默语何,茫茫阴阳隔。《阿哥们都是孽障的人》里义薄云天,潦倒穷困的西北汉子;《义结金兰记》一位特殊的猴兄;众生皆苦,抵以山河入梦,拟袈裟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