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百代脚印,可关注公众号。 1920年9月11日,上海下着倾盆大雨,邓小平等九十位赴法国勤工俭学的青年,冒雨登上了泊靠外滩的邮轮,开始了长达39天的远洋航行。留法勤工俭学是中国留学史上的特殊篇章,1919—1920年达到高潮,先后十七批约一千六百名青年去了法国。那时还没有国际航空,去欧洲多数要走海路,乘欧洲各国的海轮。100年前邓小平搭的是法国邮轮公司的轮船“鸯特莱蓬”号去马赛。 |
1920年9月11日《申报》右为头版,左下为轮船出口信息。
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中介绍说: 这艘轮船是来往于欧亚美三洲的法国邮船,长约五十丈,宽约六丈,高约十丈,约有几万吨。船的舱位分为三等,每舱可容数百乘客。最高的一层是游戏场,专供乘客运动之用。货舱在首尾两头,容量甚大。船上还设有起重机两架,以为装卸货物之用。……那艘邮船上一等舱的票价是八百元,二等舱是五百元,三等舱是三百元。中国学生花一百元买的是四等(即无等舱)的船票。这舱本来没有什么四等舱,只是为了照顾贫穷的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而临时设的。所谓四等舱,就是货舱。半明半暗的船底里,到处堆放着各种货物。没有什么设备,学生们就住在双层床铺上。舱内空气非常恶劣,天气闷热,臭虫又多,蚊子肆虐,许多人就买个躺椅到甲板上去消磨时间和睡觉。——邓榕《我的父亲邓小平》 | 邓榕的描写根据与邓小平同船留学生当年的家书与事后回忆;翻译家傅雷1928年去法国留学,乘的也是同一艘船,他的《法行通信》记叙“鸯特莱蓬”号上的生活绘声绘色。可是文字即便传神也难和实物照片相比,从因特网上寻觅“鸯特莱蓬”号的古董级老照片或明信片,便能以视觉体验傅雷“一眼望到硕大无朋的André Lebon的时候,我的心简直要跳出来”那种感觉。法国海运协会(FrenchLines Association)是研究法国海运史的机构,它在网上建立“法国航线”(www.frenchlines.com)专门提供法国邮轮公司及旗下客船的历史资讯,上面甚至能查到轮船乘客名单和轮船公司的股票,还有当年船上餐厅的菜单,这些翔实的史料能为你重现法国邮轮公司与“鸯特莱蓬”号上点点滴滴细节的历史 先来说法国邮轮公司,傅雷的书信用其缩写MM(Messageries Maritimes,法文原意为海洋航运)。这是一家1851年创立于马赛的老牌公司,起初只经营中东航线,因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中运送军火立下战功,拿破仑三世便将法国波尔多至巴西的航线交给他家经营,这也是法国第一条用蒸汽轮船行驶大西洋的航线。自1871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MM公司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法国对海外的殖民扩展,公司事业蒸蒸日上,MM的船只在地中海、黑海、红海、印度洋、中国海以及太平洋游弋往来。在西线南大西洋航线日益繁忙,即使在北大西洋,MM公司的双烟囱轮船也是闻名遐迩。
但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至少使MM的发展滞缓了十五年,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又使MM公司连遭重挫:一战中MM公司损失了22艘舰船,好在1919年公司从战败的德国得到了足够的补偿,所获皆是德国人雪藏港口的新船,以至此后二十五年,公司几乎无需添置新轮。第二次世界大战公司再遭巨创,大多数轮船都毁于战火,只有少数被投降德国的维希政府用作战地运输。这些船二战后经翻修重新投入使用,但不久后因技术陈旧渐遭淘汰。20世纪60年代,航空业与客轮竞争,经营一个世纪的一条条远洋航线先后消失。1967年11月17日,MM公司最后一班客轮开离横滨,标志着MM远东航线的结束;1972年9月16日,布宜洛斯艾利斯与马赛间的航线也落下了帷幕。1977年以货运为主的MM公司索性与另一家公司合并成立CGM。MM 公司历史也是百余年世界远洋航运的缩影。
说完MM公司历史,再来说“鸯特莱蓬”号。这艘客船是以安德烈· 勒蓬(AndréLebon)名字命名,此翁乃MM公司董事长,曾出任法国驻海外殖民地公使。1913年“鸯特莱蓬”号在马赛的拉西约塔竣工,1915年投入远东航线,首航终点是日本横滨。第一次世界大战“鸯特莱蓬”被征用为医疗船,最多时可提供1200个床位。1916年9月起被派往希腊,为东线军队提供医疗服务,先后完成过十次航行。战后“鸯特莱蓬”号重返远东航线,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它成功地将1500名难民撤离日本,其中包括法国大使和使馆人员,船长因此获“荣誉军团”军官称号,轮机长等被授于“荣誉军团”骑士。1927、1931年上海战乱,“鸯特莱蓬”也承担了撤离侨民的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战败,被维希政府征用的“鸯特莱蓬”转而为德国军队服役,1944年邮船在码头被盟军轰炸沉没。1945年5月5日沉船被重新浮起,送往船厂修理后,于1945年10月从马赛开往印度支那。1948年10月“鸯特莱蓬”号成为第一艘重返横滨的法国船只。1952年12月12日“鸯特莱蓬”停止服役,出售后被销毁。 MM公司建立之初,用的都是老式明轮。公司不久定出自己的轮船标准,螺旋桨船取代了明轮。船身长超百米是这家公司客船的特点,根据船的长短又有单烟囱和双烟囱两类。“鸯特莱蓬”号是“保罗·勒卡特”(Paul Lecat)号的姐妹船,属双烟囱、双螺旋桨船,总吨数为13682吨,总载重达到9285吨,实际船长161.3 米、宽18.8米,前面说的“长约五十丈、宽约六丈”大致准确。 “法国航线”网的资料说“鸯特莱蓬”号船舱分四等:一等舱有200席,二等舱184席,三等舱109席,统舱564席。“在船上,阶级观念是很深的,我们的上司是头等二等,哼,真是贵族”,这是傅雷坐三等舱的感慨。当年勤工俭学生买的都是四等舱,也就是统舱,它的位置是在船头货舱,说有500多席大概是设计数据,搭客多少恐怕要根据装载的货物决定。 乘四等舱的旅客“也有叠起来的床可以睡”,但货多了就要搬到舱面睡在支起的布蓬里,垫的是席毡之类。傅雷的通信叙述他所见四等舱情形:“他们吃的东西,才真可怜”,餐具“大概是自己带来的,盛着一些豆、菜、肉,乱七八糟统在一盆里。另外是一块面包。……恐怕每餐要自己去取的。”这是1928年的事,坐四等舱的不止华人,也有马来人、印度人,想必也有不少越南人,因为越南当时是法国的殖民地。邓小平他们乘的那班船,四等舱乘客大概以勤工俭学者为主,所以他们后来回忆以为这“是为了照顾贫穷的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而临时设的”。读他们在船上写的书信志存高远,丝毫没有傅雷所说的“可怜”,可见人的处境和感受原本就不是一回事。
三等舱旅客四人一个房间,在大饭厅用餐,不用餐时也可在饭厅写东西,傅雷的《法行书信》或许都是在那里写的。早上七至八点钟他们吃早饭,有咖啡、牛乳、面包和黄油供应;午餐的时间安排在十点三十分;三点三十分供应茶、牛乳和面包;六点则是晚饭。虽然整天吃西餐,傅雷对船上的伙食全是抱怨:咖啡“焦苦涩枯”,茶索然无味,汤里淀粉过多,汤里的蔬菜也吃不惯,煎的牛羊肉半生不熟,腥臊难以下咽,鸭子“老来烧不苏”,只有生菜算是“已经吃出滋味”;上海人傅雷对水果总算还有兴趣,说起一种芒果觉得“倒很好”,新加坡叫黄梨、上海人叫坡罗蜜也经常吃。傅雷说的坡罗蜜,其实就是菠萝,而不是东南亚出产的菠萝蜜,上面这两种现在都很普通;还有一种从没见过的mangostana,傅雷说不知它的中国名字,字典上也查不到。其实今天这种水果也不是稀罕东西,水果摊上随处可见——它原名莽吉柿,商家们叫它山竹。
因为看到烤羊肉之类就皱眉头,傅雷一进餐厅就要研究菜单。研读的结果发现法国人的菜单,虽然只有三道菜却满满写了一纸,在“海洋航运公司百科全书”网(http://www.es-conseil.fr/pramona/p1mm.htm),居然找到了“鸯特莱蓬”号1923年2月11日的晚餐菜单,逐行翻译出来,其实除了面包、蛋糕,主菜也就是鱼、牛肉、鸡肉三道。但鸡肉里添了生菜写出来就成了两行,而所谓普罗旺斯风味焗番茄,样子很像现在饭店的番茄盅,盅内的馅料少不了普罗旺斯香草,其余则是面包屑、大蒜、橄榄油等,最后烘烤一下就成。
晚餐 1923年2月11日 ============ 菜泥配干面包 面粉炸鱼 白葡萄酒炖烤牛肉 配杂菜 田园嫩鸡 凉拌生菜 普罗旺斯风味焗番茄 ============ 杏仁蛋糕 ============ 羊乳干酪 苹果、李子酱 傅雷坐的三等舱与四等舱相比,差距远不能以道里计,四个人一个房间,可进餐厅,也可坐在床上让茶房送饭来吃,天热时每星期还可品尝一次冰激凌。但在傅雷看来,三等舱的女客除了军官的妻子,便是“不十分正当的妇人”,稍有身份的妇女都会选择每天都供应冰激凌的头二等舱,那里才是真正的天上人间。然而要知早年英法邮轮头等舱的气派,非读晚清外交官的出使日记不可,这是中国贵族和西方上层生活的第一次零距离接触,所以事无巨细他们一股脑儿全记,就连抽水马桶也不曾遗漏。等到民国,凡坐头等舱的大佬对于欧风美雨早就习以为常,即便有日记也不会再写那些鸡零狗碎的事情。 傅雷是个非常敏感的人,年轻时有些愤世嫉俗,船上在头等舱举办游艺会,三等舱客人也能出席,因为不愿看有钱客人的架子而傅雷选择不去。直到临下船前去头等舱吸烟室验护照,才算“一睹了”头等舱的贵族奢华,且听到报Mr. 王宠惠(法学家,任民国外交部长、司法部长)的名字,这才知道还有位民国大佬和自己同船。【补记:傅雷坐的那班船是1927年12月31日从上海开出,搭乘这班船还有广东省主席李济深,他在香港下船转道去广州】
说到“鸯特莱蓬”号的乘客,最后必须提一位华裔法国大画家赵无极,1948年2月26日他和妻子从上海去马赛,总算是赶上了西去的末班船。如今赵大师蜚声海外,被誉为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他的画富有韵律感和光感,在传统的西方艺术之中融入中国水墨画的魂魄。命运常有许多的巧合,赵无极的老师林风眠1919年去法国坐的竟也是“鸯特莱蓬”号。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一百年前邓小平从上海启航时才十六岁,但他生性豁达,从不多愁善感,“鸯特莱蓬”号的那段海上旅行磨练了少年人的生活意志和韧劲,四等舱的乘客日后成了引领中国这艘巨轮驶向现代化的船长和舵手。 8/3法國郵船公司之安得來彭號,從哥倫布(斯里兰卡)來申,六號在上海卸去貨物後,尚須開赴東洋。 8/6法國郵船公司之安得來彭從哥倫布來申,本星期六可到上海,於下星期一開往日本。 8/8禮拜日出口,安得來彭 神户 法郵。 8/9礼拜一出口安得來彭 神户 法郵。 8/10……同上
8/11安得來彭號由哥倫布開行到滬,於昨日晨六時進口,今已改定於十一號開赴日本。 8/12法國郵船公司之安得來彭號由哥倫布來華。乘來旅客之到上海者共一百二十四人,運來之進口貨計有七千件,就中以靛青一項爲最多數。次爲酒及疋頭洋布與藥材等項。該輪於昨日開往日本,由上海搭赴東洋之旅客共三十名,内有華人三名,裝赴日本之出口貨有棉花七百二十件,荳一百三十包。 8/31至公司船安得來彭號,由日本開來,遲至九月九號到滬,定十號開往意國之干巴尼亞以至法國之馬賽。 9/8:安得來彭號約十一日可以到申,即停泊於南滿洲碼頭,翌日八時便須開行回法。九月十日礼拜五出口,安得來彭(馬賽)法郵。 9/9九月十日礼拜五出口,安得來彭(馬賽)法郵。 9/10,由日本還申之安得來彭號,已於星期三離開神户,大抵本日亦可進口矣。九月十一號禮拜六出口,安得來彭(馬賽)法郵。
|
最近内容:
恩荣堂笔记(九)||美国媒体怎么看尼克松访华国宴
抗战初期上海粮食危机||81年前抢米风潮和“面食运动”
恩荣堂笔记(八)||石人望先生著作目录(1933-1940)及感言 美国大使布兰斯塔德学包上海馄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