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8 福州
福建省的名胜,曾经游览过厦门和武夷山,这次特意买了在福州经停的航班,借此机会来一次福州一日游。
早晨7点多抵达福州长乐机场,在飞机上昏睡了一夜。
福建,简称“闽”。新石器晚期这里便有闽族先人生活,属百越之闽越部落。在周朝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国,据《史记》记载,闽越国的开国之君无诸是春秋五霸之一越王勾践后裔,他与族人迁避这里,与当地闽族融合。
秦统一六国后,设闽中郡。公元前202年,汉朝再次立闽越国,无诸仍为国君。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发兵攻灭闽越国。之后,福建人口稀少,发展缓慢,两晋时期,战乱使中原地区族群不断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
唐朝末年,王审知(862-925年)被任命为威武军节度使,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定都福州。王审知治闽29年,保境安民,政绩突出,被称为“开闽王”。
福州是福建省会,简称“榕”,别称榕城,地处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 - 厦门、广州、福州、宁波、上海之一。
宋代,福州太守张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树,“榕城”之名由此而来。
从机场坐机场大巴到市区,先吃早餐,永和鱼丸和同利肉燕一个都不能少。
永和鱼丸
创建于1934年,是福州最老的品牌,鱼丸分为鲨鱼丸和鳗鱼丸两种,丸子包裹着猪肉或虾肉馅,汤里加入胡椒粉,鲜香可口。
同利肉燕
同利肉燕老铺创始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至今已传承五代,最早只做燕皮,打制燕皮非常讲究,猪肉必选后腿的精肉,配以上好的蕃薯粉,肉粉配比恰到好处,通过精细复杂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薄如白纸,其色如玉,口感软嫩,韧而有劲,在燕皮里包上猪肉馅,圆头散尾,形同飞燕,入眼如润玉,入口则滑嫩清脆,看似馄饨,其实不同。
随后来到乌石山
福州有三山两塔一条江之称,三山即于山、乌石山、屏山,两塔指的是白塔和乌塔,一条江则为闽江。
宋代时,登乌石山南眺可看到江海相连,海天一色,回望城内周山则云雾缭绕,忽隐忽现,时任郡守程师孟认为此景堪比道家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遂改乌山为道山,建道山亭。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著《道山亭记》名扬千古。
现在我们看到的道山亭为1955年重建,1980年重修,2008年修葺。
不高的山上,有从唐至清的摩崖石刻200多段,乌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于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乌石山石刻中最著名的要数华严岩侧的李阳冰"般若台铭"篆书石刻,是闽中最早的摩崖石刻。石刻高5米,宽2米,小篆,共24字,字径43厘米。
李阳冰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李白族叔,他的篆字与秦代李斯齐名,被称为"大小李",也被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
现代大书法家、篆刻学家邓散木曾在他的著作《篆刻学》写到:“唐代篆书,旧称乌石山《般若台铭》、处州《新驿记》、处州《城隍庙记》、丽水《忘归台铭》为阳冰四绝。”其中《般若台铭》和《城隍庙记》尚存(虽均为拓本重刻,但也弥足珍贵),其余两副惜已不存。
《般若台铭》全文24个篆字:“般若台,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李阳冰书”。原般若台铭在上个世纪70年代被毁坏,现看到的是根据拓片刻写的复制品。
这块巨石名为般若台,因传说有位僧人持般若经在此,日不释手。
《城隍庙记》所在的城隍庙碑现存于缙云博物馆,原碑制作于唐乾元二年(759年),后被毁,现存为宋宣和五年(1123年)十月缙云县令吴延年根据拓片重刻。
其他摩崖石刻
乌塔
乌塔是福州的标志性建筑,全名为崇妙保圣坚牢塔,和于山的白塔遥遥相对。
塔用花岗石砌建,风化后呈黑色,故俗称“乌塔”。前身为“无垢净光塔”,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建,唐乾符六年(879年)塔毁于兵。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在净光塔遗址,用花岗石重建,名“崇妙保圣坚牢塔”。重建的石塔,高35米,8角、7层楼阁式。
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西湖
晋太康三年(282年),郡守严高筑子城时凿西湖,引西北诸山之水注此,以灌溉农田,因其地在晋代城垣之西,故称西湖。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西湖与南湖连接。其次子王延钧称帝,在湖滨建水晶宫及亭台楼榭,西湖成为闽王朝的御花园。此后渐成游览胜地。
宋词人辛弃疾《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词中赞曰:“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
福建博物院
福建博物院位于西湖公园,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主体建筑是数个具有福建文化特色元素的集合:富有福建民居特色的几字形屋顶,体现“闽”字内涵的图腾柱,汇集大中国文物精华的浮雕墙体,模拟福建土楼风格的自然馆建筑,扩散水纹状的主体建筑广场。
西周云纹青铜大铙
国家一级文物,是1978年12月26日,建瓯县小桥公社阳泽大队社员在阳泽村东北黄科山开垦茶园时所发现的,铙重100.35公斤,通高76.8厘米,为双范合铸。铙造型浑厚、铸造精细、纹饰精美、通体锈色翠绿。两面各有18个乳突状枚,器体布满以云雷纹为主的纹饰。
铙,形制似铃,但无舌而有中空之柄,其用途是在退军时敲击之止鼓,以示退兵,最初是一种军乐器,后用于祭祀和宴乐
五代波斯孔雀绿釉陶瓶
国家一级文物,1965年2月出土于福州市新店镇五代闽国刘华墓(五代十国时期割据福建的闽国第三主王延钧之妻)。整个器物通高74.5厘米,通体施孔雀绿釉,釉色晶莹。五代闽国时期,福州、泉州已经发展成为当时重要的商业城市,福州海口新辟“甘棠港”,海外贸易迅速发展,该瓶为波斯类型陶瓶,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孔雀绿釉,是一种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的低温彩釉,这种釉陶器起源于古波斯地区。波斯孔雀绿釉瓶目前国内发现稀少,仅在扬州、福州两地有发现。
五代刘华墓陶俑群
一共有出土陶俑48件,分大、中、小三型。品种有女俑、男俑、鬼神俑,人首兽身俑等。俑的造型与装饰既有中原唐俑的遗风,又有福建雕塑的地方特色。
当中侍女俑,脸庞圆而丰满,头梳扇形高髻,身份应该是闽国王宫的女官。
南齐 长柄三足铜鐎斗
国家一级文物,1954年福州市仓山区桃花山师院附中一座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墓出土,制作极其精美,造型稳重,出土时置于陶三足火盆上。三足铜鐎斗是一种温热炊器。
西晋 青釉羊身插器
国家二级文物,闽侯关口一座西晋墓葬中出土,器物施青釉、青中略泛灰、通高12.5、羊身长17.5、宽12厘米。这件羊形烛台是典型的观赏与使用相结合的艺术品,其雕塑手法细腻,形体塑造极富写实性,将圆雕、线雕相结合的传统技法很巧妙地运用于瓷塑中。
北宋李纲锏
国家一级文物,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锏实物。该锏为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制,钢铁铸造。锏首呈瓜锤形,锏柄外套斜道纹花梨木,锏柄与锏身之间横隔四瓣形格板,锏身有四棱,根粗尖细。锏身近格处错金篆书“靖康元年李纲制”一行7字。锏身配有清代圆形红木套鞘,鞘体表面镶嵌银饰花卉、蝙蝠、古罄、垂缨络等图案,中部缠箍铜佩二道,末包裹圆球形铜。
锏为鞭类兵器,一般多双锏合用,属于短兵器,对马战上有利。锏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运用自如,杀伤力十分可观。
五代闽国铜鎏金王延翰狮子炉
国家一级文物,堪称该时代铜器的标准器,通体鎏金。该炉于清道光年间在仙游城西保福院出土,曾由清陈寿祺(字恭弗)旧藏,后流传民间。
此炉通高40.1、口径21厘米,狮子高11.3厘米。焚香器,炉盖盔状,上有钮做蹲狮状,狮口与器内相通,用于烟香出口,五兽足作支架,兽足上部作兽首。宽折沿平面环刻楷书“弟子盐铁出使巡官、主福建院事、检校尚书、礼部郎中、赐紫金鱼袋王延翰,奉为大王及国大人铸造师(狮)子香炉壹口,捨入保福院,永充供养。天祐四年九月四日题”铭文一周,天祐四年是907年。
王延翰(?-927年),唐代福州节度使王审知之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延翰最初被后唐任命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光四年(926年),为福州节度使,同年十月,延翰建国称王,但仍称臣于后唐。王延翰个性骄傲荒淫,残忍凶暴,因此十二月被其弟及王审知养子所杀,世称闽嗣主。
展品外借中。
南宋绍兴端石抄手砚
国家一级文物,1973年出土于武夷山市西门外狮子崖宋墓。端砚以石质优良、细腻滋润、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和雕刻精美而著称,被推为群砚之首。此砚石质坚实细腻,温润如玉,叩之声音浑厚凝重,是用优良的端石造就。外形朴素大方,实用雅观,具有典型的宋代抄手砚风格,背面镂刻篆书“贾藏之墓”四字,及墓主人于南宋绍兴辛未(1151年)年寿终等内容。
端石产于现在的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肇庆古称端州。
南宋深烟色牡丹花罗背心
1975年出土于福州市新店镇浮仓山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黄昇墓。该背心长76厘米、宽42厘米、下摆宽44厘米,重16.7克,其重量之轻仅次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其采用的四经绞罗织造技术代中国古代织罗技术最高峰。
漳州窑
为明清时期福建地区著名外销窑系,其青花和彩绘瓷器类型丰富,其“米黄釉、细开片”、“素三彩瓷”、“交趾香盒”著称于世。
清漳窑米黄釉橄榄瓶
明漳窑嘉靖丙辰款如来立像
明清时期,漳窑的工艺仿效德化窑,此立像形制和德化窑造型特征非常相似。
德化窑
明代德化瓷器进入全盛时期,德化白瓷素有象牙瓷、天鹅绒、猪油白之称,胎薄质坚,釉色乳白晶莹,温润如玉。
明德化窑白釉荷叶洗
状如荷叶,通体施乳白釉,莹润光亮,造型别致。
参观完博物馆,继续福州小吃。
依土捞化
捞化其实是汤米粉,用高汤做底,加入各种肉类、内脏和海鲜,如猪血、大肠、牛肚、百叶,米粉使用莆田产的兴化米粉,质地细,一捞就熟。故俗称“捞兴化”,后顺口简称“捞化”。看似不起眼,吃起来浓香扑鼻。
叶家花生汤
花生汤主要食材有花生、鸡蛋、白糖等。花生仁酥烂不碎,入口即化,汤色乳白,甘甜爽口,清甜爽口,滋补润肺。
花生汤 花生糕
芋泥
接着来到三坊七巷。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有很多名人旧宅和古迹。
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塔巷
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此塔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
衣锦坊
衣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都是说均指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之后衣锦还乡,荣耀乡里。过去称“通潮”,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天后宫
位于郎官巷,祀天后妈祖,系建宁人出资修建,重修于清代。妈祖是海神信仰,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
原来的郎官巷,西口与大、小水流湾相邻,通连罗城大濠的浦尾,入城船只可达三处,故在此设神宫供奉天后妈祖。
严复故居
位于天后宫对面,始建于清代,民国初为王麒住宅。王麒,福建水师学堂毕业,日本士官学校步兵科第二期卒业,回国后,先任福建武备神武堂教习,后升陆军第十一混成旅旅长,晚年居家不仕。严复晚年回福州,曾居住在这里的花厅。
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二梅书屋
占地2000多平方米,前门位于郎官巷,后门通塔巷。始建于明朝,是清代凤池书院山长林星章旧居。该宅院的书房名为二梅书屋,因屋前有两株梅花,遂成为次宅院的名称。现为福建民俗博物馆。
楠木门扇
叶氏民居
位于南后街,是光绪十二年进士叶在琦先生的故居,叶在琦先生是光绪二十七年“全闽大学堂”的监督。叶氏民居始建于明朝,整个宅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321平方米,老宅融明、清、民国三个时代的风格于一体,现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
福州走马观花,更多美景留待下次。
下午返回机场乘坐飞机。美食美景之旅结束了,这次行程轻松舒适,虽然在国庆假期,并没有遇到人挤人,开心之旅!
全文完,喜欢就点赞哦,再点右下角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