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CDF TALK | 宋志平:中国企业要转型成为“两栖”企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7 20: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DF TALK 是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推出的创新演讲,其宗旨是汇聚全球顶尖学者、企业家和行业领袖,传播个人观点与故事,演讲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人文等多领域。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宋志平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


发言要点


减税降费降息对中小微企业来讲特别重要。要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和降息的力度,为他们减负,让他们渡过这个难关。


疫情之后,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的思潮在蔓延。一些外贸企业现在非常之困难,但同时我们也不会放弃国际市场。一些中低端制造业可以放弃,但是中高端的产品制造要巩固住。


中国是世界的工厂。今后我们要加快在全世界建设中国的工厂。从产品“走出去”逐渐转向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其实做的就是这个事情。


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内大循环为主和国内国际双循环,转型成为“两栖”企业。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  @ CDF TALK


非常高兴今天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跟大家一起进行交流。


我想谈一谈“如何保护市场主体”。近期,在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保护市场主体,稳住经济的基本盘。


我国按照公司法注册的三千多万家公司、个体工商户七千多万家,加起来有1.1亿个经济主体。这1.1亿个经济主体是就业的支撑盘,保住市场主体也就保住了就业,所以我们讲“六稳”“六保”。


“六稳”“六保”的核心问题就是保住市场主体。我目前不太担心大企业,也不太担心上市公司,最担心的就是中小微企业和外贸型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在疫情中受到的损失比较大。因此,我们要保住市场主体,主要就是指的要保住中小微企业,我想就这方面和大家谈几个观点。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新华社


■ 第一,要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和降息的力度。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准备减税降费2.5万亿元,如果加上金融让利给企业的1.5万亿元,今年共减税降费降息4万亿元。

 

这对中小微企业来讲特别重要。现在要扎扎实实落实政策,真真正正把资金用于中小微企业和外贸企业,为他们减负,让他们渡过这个难关。

 

除此之外,大企业、上市公司也要在产业链、资金链方面支持中小微企业、外贸型企业,大家共同来渡过这个难关。


■ 第二,要扩大内需、居民消费,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近期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刘鹤副总理的讲话里提到经济恢复情况,总的来讲,虽然经济下行的压力还很大,整个情况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但从长远来看,经济下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加大投资“两新一重”,即新基建、新型城市建设的投资和交通、水利等重大投资,用乘数效应拉动内需。

 

规模性政策资金释放了6万亿元,“两新一重”方面有2万亿元,加起来有8万亿元。这8万亿元带动着企业方方面面的资金,拉动市场。同时,各地复商复市、增加居民消费,也给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内需和消费是企业和市场的基础,希望我们在投资、内需、拉动居民消费等方面下大功夫,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图片来自网络


■ 第三,企业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大创新转型的力度。


改革为企业增加活力,创新为企业增加动力。这个困难时刻也是倒逼改革的好时机。

 

最近一段时间,中央改革政策接连出台。从资本市场来看,创业板的注册制、新的证券法、海南的自贸港政策接连问世。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布置中。最近出台的文件把充分竞争领域的混合所有制和全资、独资的国有企业的治理体制和监管体制进行区别,对于充分竞争领域里非绝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要实行更加灵活的治理政策。文件中也明确了股权激励的兑现,这也是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我们需要大家的活力。这些改革措施实际上就是要调动管理层、技术骨干、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这个时期尤其需要企业家精神的带领。“创新、坚守、责任”这六个字是企业家的特色,但是除了这六个字之外,中国企业家特别能战斗,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同时特别有家国情怀。

 

我们常讲实业救国、企业报国,企业家真的很了不起。在这次抗疫过程中,我们的企业家表现得不一般,既有国企又有民企,带领着大家抗疫。

 

用口罩来举例,2月份产能只有2000万只,但是到3月1日翻了10倍。很多企业家带领企业转产做口罩,非常了不起。

 

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一点是创新。中国企业的数字化是超前的。在整个抗击疫情过程中、复工复产过程中,线上经济起到了带头作用。


此外,我们国家的灭活疫苗研发进展得也非常顺利,非常振奋人心。疫情归根到底还得靠疫苗来阻断。过去做一个疫苗需要好几年时间,但这次只用了九十多天就研发出来了,现在迅速进入一期、二期临床,让我们能尽快地用上疫苗。


图片来自网络


下一步,我们在克服疫情、复工复产的过程中,还要大力推进创新转型。尤其是针对一些“卡脖子”技术。企业也还要下大功夫,建立起创新体系。


我是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会长,我也想和大家简单谈一谈上市公司的一些情况。


我们国家上市公司现在有3850家,总市值将近60万亿,占到整个GDP的60%左右,税收占全国企业税收的30%,实体上市公司的利润占到整个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利润的40%,上市公司在中国500强的家数占到70%。


上市公司是我们国家经济的压舱石。现在年报刚刚结束,去年整个上市公司分红了1.36万亿,占到上市公司利润的1/3,经济效益还是不错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上市公司总体上质量还不够高,尤其是治理水平偏低,在信息披露方面还有不少的差距,也因此出现了一些造假、爆雷事件,所以我们也需要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易会满主席提出“四个敬畏、四条底线”,在整个上市公司群体里也形成了共识。


我们也迈开了提高质量的步伐,尤其是3月份新的证券法出台,加大了对于信息披露、包括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最近上市公司协会进行了线上培训,培训了四千多“关键少数”。



充分利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疫情之后,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的思潮在蔓延。

 

企业也要做一些调整。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市场大循环的作用:我们坐拥14亿人的大市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着眼国际的大市场。

 

一些外贸企业现在非常之困难,所以出口转内销、开发国内市场就非常重要。


同时,我们也不会放弃国际市场。我们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同时我国又是全球的制造中心,这个地位要保住。一些中低端制造业可以放弃,但是中高端的产品制造要巩固住。

 

图片来自网络


贸易保护主义是用行政的方法来限制市场,但是全球化实际上是用市场的方法进行的,所以最终还是要恢复到市场的状态,还是要服从于质量、服务和成本这些最根本的市场法则。

 

最近欧盟已经开始复工复产,我们已经开始大量的出口,我们的市场还是很大的,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日韩市场。


所以,在加大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国际国内的双循环这种互相促进的格局。

 

“一带一路” 漫画图解

图片来自央视网


过去,中国是世界的工厂。今后我们要加快在全世界建设中国的工厂。从产品“走出去”逐渐转向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其实做的就是这个事情。

 

中国企业今后要成为“两栖”企业。国内的大市场要做好,国际的大循环也要做好。国内的制造业做好,我们“走出去”在国外建的工厂也要做好,这就是所谓的“两栖”企业。

 

谢谢大家。

Q&A

主持人:成蕾


成蕾:关于减费降税降息,您认为这是抗疫的措施还是长期的政策?

 

宋志平:减费降税降息是企业由来已久的要求。我们国家的企业负担一直是比较重的,为我们国家这些年的发展作了巨大贡献。

 

在企业社会贡献里,无论是费、税还是利息,包括股东分红、员工收入,都是对于社会的贡献,但这些社会贡献应该被很好地分配。过去企业的税费、财务费用和利息都比较高,所以大家有一些怨言,包括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近几年,我们国家做了大力调整,降息、降税、减费。这就是“放水养鱼”,尤其是在疫情非常困难的情况下。

 

我认为在疫情的时候,我们得加大这些政策的应用,加大力度,让企业能够渡过难关,让更多的利润流向企业。这次疫情使大家看清楚了企业过去分配上的问题。所以从长期来看,这个政策也要坚持。


图片来自网络


成蕾:我们一说起扩大投资就有点害怕会留下后遗症,您认为在本轮投资扩大力度的实施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宋志平:大家一讲到扩大投资,可能就想到了金融危机时4万亿的投资。不过我也想说,上次的4万亿投资对我们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经历者,2008年金融危机刚开始的时候,很多项目都停了下来,但是后面由于4万亿的拉动,很多企业顺利地渡过了难关。我觉得在困难的时刻,投资拉动对经济还是非常重要的。

 

客观总结,上一轮投资确实带来了很多后遗症,尤其是我们做了大量重复建设,水泥厂、钢铁厂建了一大批,后面引起了严重的过剩,使得投资的效益不高。

 

这次我们的“两新一重”,一个是新基建,是跟新经济有关的;再一个是新的城镇化建设,这也是我们急需的;还有水利、交通等一些重大项目。这次我们应该注意避免重复建设,在投资上要认真规划,提高投资效益。


图片来自网络


成蕾:教育和医疗是不是应该获得更多的投资呢?

 

宋志平:医药体系,比如新药这方面,我们还是欠缺的。另外通过疫情我们发现,医院的病床设施等方面还有不足,不能应付突发性的疫情。所以在医疗健康方面要加大投入。

 

另外民生这方面的投资是长久的,教育也要加大投资。

 

我认为,投资要综合考虑,在民生方面、在短板方面加大投资,而坚决抑制住过剩的产能的投资。


成蕾:您刚才提到了如何提升中国上市公司的质量,尤其是在治理方面,您认为在搞活中国资本市场方面需要做的关键工作有哪些?

 

宋志平: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刘鹤副总理讲到九个字“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这非常重要。“建制度”,我们新的证券法就是新的制度,把规范的制度建立起来;“不干预”,也就是让市场进一步市场化、法制化;“零容忍”,就是对造假、信息披露、违规等等这些零容忍。

 

这九个字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其实资本市场要做好,重要的是四点:

 

首先,经济基本面。中国的整个经济基本面向好,而且和欧美比起来,我们有更大的韧性和回旋余地。我们对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基本面发展还是充满信心的。

 

第二,科学的监管。近期证监会监管的思路非常明确,就是市场化、法制化。

 

第三,上市公司的质量。上市公司的质量是市场的基石。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尤其是治理质量、运营质量非常重要。

 

第四,投资者的生态。刘鹤副总理也讲到要鼓励中长期的价值投资机构,因为我们国家的现状是中小投资者比较多。

 

如果有这四条齐头并进,作为市场的基础,我们的资本市场就能做好做活。

ABOUT THE SPEAKER

关于讲者


 宋志平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


宋志平,管理工程博士,曾担任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现任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世界水泥协会主席。他曾荣获“中国优秀企业家金球奖” “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财富》CEO终生成就奖”等多项殊荣。 


宋志平是我国著名的企业家、企业改革家和企业思想家,他深耕企业40年,始终奋战在企业改革的最前沿,创造了大量鲜活的企业管理和改革经验。他在同时出任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董事长期间,带领两家企业双双跻身世界500强。他在推动国企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宋志平在清华、北大等多所大学的商学院任教,先后出版《问道改革》、《经营方略》、《企业迷思》等十几部著作,他的远见卓识得到企业界广泛认可和尊重。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论坛立场

原稿略有删节,转载规则请见链接



整理 - 思彤

制作 - 雅帆

排版 - 思彤

编辑 - 夏天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自2000年举办首届论坛以来,每年举办一次,已经连续举办20届。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坚持“与世界对话,谋共同发展”的宗旨,形成了专业化、高层次的鲜明特色,是中国政府高层领导、全球商界领袖、国际组织和中外学者之间重要的对话平台。


关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直属中国国务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期性以及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对重大政策的独立评估和客观解读,为党中央、国务院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
  自1980年成立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事关中国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方向、目标及战略举措方面,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和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起成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宗旨为“支持政策研究、促进科学决策、服务中国发展”。自1997年成立以来,基金会已成为集交流、培训、研究和社会试验于一体的高端智库型基金会。基金会承办年度“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组织“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等培训班,撰写“中国发展报告”,开展“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社会试验,都取得丰硕成果,成为连接民间与政府、国内与国外的一个重要桥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