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服务+——机场贵宾服务的存废怎会成为一个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7 07: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上方蓝字,记得关注我们!



作者:袁道唯,《客户世界》总编辑

主播:沐恩,7年客服行业从业经历

《服务+:关于服务的常识、评断与狂想》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

主播 | 沐恩

最近机场的贵宾服务成为了媒体聚焦的话题,事情缘起于7月下旬的一则消息。这则至今没有被有关部门公开证实或表态的报道指出“国资委要求在9月30日前,民航、金融、电信等行业关闭在机场、火车站贵宾厅”。然后我们见到各地电信运营商不断停止机场贵宾厅服务的消息传来。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航空公司或者机场宣布自己的贵宾厅要关闭。


看到这则消息时我就在想,哪有这么傻的管理部门,把民航和非民航的金融、电信领域相提并论。要求关闭非民航单位的机场贵宾厅完全正当,而要求航空公司的相关贵宾服务也取消那就是匪夷所思的事儿了。总没有人敢冒市场经济之大不韪,同时要求取消航机上的头等舱或者忠诚度计划吧?


服务的分层分级是服务经济的基本特点,针对常旅客的忠诚度计划也是企业与客户持续交互深化关系的有效手段。作为航企,按照客户单次消费额或者回头频率来提供不同的等级服务是再简单不过的做法,这和权力滥用或者腐败本来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但是这一国际惯例在中国的实践又常常走歪了,目前的行政命令,如果报道是确实的话,显然其理解和设计也存在许多问题。我有这样几点看法:


首先,国内机场贵宾厅服务的水准完全不属于服务过度,而是服务严重不足。各机场和各航企之间差异巨大,如同其航空忠诚度计划,太多航企根本没有专业化运作的能力。许多贵宾厅常常比普通候机区人口密度还要高,其中广播登机的音量分贝与频度会让人耳膜回荡精神恍惚。贵宾厅中的食品也多为当地品牌的垃圾食品。贵宾厅中除了通知登机,其他服务如改签、购票、里程兑换等服务都是无法提供的,可以改进的空间巨大。


其次,坐在诸如一些主要航企贵宾厅中的,许多一看就不是常旅客,上了飞机头等舱也是空空的。将贵宾卡作为礼物送出,让某些级别的干部人手一张,这里就有腐败的成分在其中了。另外一种体系是当今制度的一部分而这次行政命令不涉及,但我以为应当革除的,就是所谓“要客”服务体系。只要到了一定行政级别,无论是什么舱位,无论是否常旅客,都可以享受从办票到安检到候机到登机到接机的特权。在首都机场的安检贵宾通道,常常听到安检人员一个个正姿高声传话:“要客”,”要客”,”要客”… …那时哪怕你是豪华头等舱或者终生白金卡,可能都会自惭形秽,或者瞬间会有一种听到百年前“皇上驾到”的感觉。


再次,非航企对自身客户的忠诚度奖励,本不该跨界进行。电信行业大客户除了使用电信产品外,不一定经常飞行,也不一定会打高尔夫球。除了围绕自身产品的服务差异化外,其他善用积分体系广辟积分兑换通路就都可以解决了,完全没有必要花费几百万自己管理一个机场贵宾厅或组织什么高尔夫球赛。电信等行业的机场厅,服务内部人员甚至可以搞到舷梯旁迎送来往,这当然也是腐败的一种表现。实际上,即使是航企,也同样需要本着服务设计尽可能公平普惠而避免跨界的原则,最近国航大力推行的VIP服务项目,在北京、上海等地机场实行自驾车机场免费特定车位停车72小时的服务。自己开车去机场的毕竟只是一部分客户,如此设计,将资源落在部分客户而非全体,同样并不合理有效。


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式来自西方,许多基本概念不需要“重新发明轮子”。客户分层分级管理、忠诚度计划设计、礼宾服务基本规范,世界上都已经有许多成例了。当初航企之外在机场设计贵宾服务,难道没有人注意这是没有全球惯例的中国特色?不按市场规律办事,行业又缺乏自我纠正的能力,最后居然要靠同样不是太专业的行政命令来一刀切,实在不是国企改革和市场经济之福啊。


(本文为《客户世界》2014年9月刊首语)




服务+:图书介绍

服务+:序言(赵溪)


新流大势论:

【前言】|【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第十一节】|【第十二节】|【第十三节】|【第十四节】|【第十五节


体验经纬论:
前言】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 |【第十节

技术进化论:
前言】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

运营卓越论
【前言】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 |【第十节】|【第十一节

决策视野论:
前言
法律法规须保护创新;行业自律要成为常态
电信不转型不足以应对进步发展;莫把信息化当成筐啥都想朝里装
一刀切做法掩盖垄断决策失误;节约型社会并非降低服务水准
监管技术不断升级;百姓权利更需保护
服务型政府:管结果,不一定要管过程
服务可以很绿很环保
禁令不应波及服务品质与客户体验
电视电话营销领域的“三鹿奶粉”
网络世界需要无为而治
让“尊严”成为服务的固定提供品
让职业教育变革与服务中心的创新相向而行

理念基础论:
前言
吃亏就是赚便宜
用客观人文历史发展旅游 以客户至上理念在商言商
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谢观”
诚信或许可成为核心竞争力
服务管理:无法从传统文化找答案
忙碌的企业:关注的不是客户
服务经济时代需要脱“硬”入“软”
过多了些,某些营销传播
低端服务管理也可以很人性化
“负面报道”带来正形象 企业善行不必秀商意
培养“少言寡语”意识 形成“闭口不谈”习惯
想替客户说话,还是替企业说话?
我们今天如何学习微笑?
回归服务的本质和常识
慎用客户注意力的支配权
客户承诺与变化中的客户生命周期管理
构建服务型社会的基本服务意识
对于“过度服务”的几度思考
能量本无正负之分,狼性彰显进化缺失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听本书全部音频及更多精彩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