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招商银行的朋友都会对招商银行的优质服务感到很贴心,就像海底捞,让你真正体验到什么是好服务。可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优质的服务意味着企业的成本增加,那招商银行是不是要亏本赚吆喝呢?
显然不是,招商银行的信用卡反倒后来居上,成就了很多国民神卡。看看其他银行糟烂的服务,同样不收年费招行甚至优惠幅度更大,为什么招商银行能挣钱呢?
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叫价值分布,就是同样的价格和利润我给不同的服务。
之前互联网圈有过一个非常有趣的讨论,高福利企业是应该建食堂还是应该省下钱发饭补,结果讨论到最后是食堂派占了上风。
这是因为,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完全的理性,大家都是靠感觉活着。感觉是不完全理性的,也可以理解为,钱不是万能的但感受却是现实的。对于公司而言,成本一样,甚至建食堂更省钱。但是建食堂给员工一种额外福利的感觉,也省去了员工自己思考的烦恼,所以比给饭补更受员工欢迎。
中国有个成语叫“朝三暮四”,其实也是类似的意思,并不是很多人误以为的说人情感不专一。
那说回招商银行,他总不能凭空提供额外的优质服务,那样岂不是很亏?
别着急,我马上给你揭晓答案。
招商银行至少有两大利器:账单周期和盈利转移。
账单周期,顾名思义,就是招商银行的信用卡账单日到还款日的周期。
招商银行的周期是比其他银行要短的,其他银行是20天,招商银行是18天。通过账单周期的缩短,可以在用户感知差异较小的情况下,增加资金利用率和分期的概率产生更高收益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服务都有代价,就看这个代价让你感受怎么样了。
招行还有一招,就是转移盈利,这是经典的互联网思维。
用户对于账单积分等信息的操作是一个天然的高频场景,招商银行的掌上生活app成为了流量池子,用户在这个app可以用积分换取优惠券。而这些优惠券,招行是可以批量采购的,成本被大幅压低。坊间传言,招商银行的掌上生活app已经成为星巴克门店以外最大的销售渠道,盈利能力可见一斑。
很多同学抱怨企业不录用自己,本质上是因为企业觉得录用你风险大,录用你需要培训成本高。
为什么不换一个思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好能帮别人做好的每件事情。可能一开始你得到的不是钱,但是相当于你为别人提供了更低成本试用的服务,你自己也获得了成长的机会。变换一下价值分布,你就是最不一样的那一个,那一份正式的工作还远吗?
延伸阅读:腾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工资收入都比不上百度和阿里巴巴,同时地处深圳,其游戏业务需要的人才比较缺乏。但是腾讯靠着归属感很强的企业文化,以及各种成本可以均摊的优质行政服务,成本可控又成功获得了越来越多优秀员工加盟。这就是提供不同的维度的价值的另一个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