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这56个地方,才是中国最值得打卡的“顶流”景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24 17: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我们

五一小长假就要到了,很多人已经对各地的名胜古迹、知名景点做好了相关的旅行攻略,只等待出发的时刻了。
在世界各地的旅行中,你不难在许多著名地标前找到一个外圆内方的标志,它意味着你已经抵达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这些目的地有一个共同的称号,被称为:世界遗产
很多人可能对「世界遗产」这个词汇有些陌生,虽然知晓其重要性,但依然对「世界遗产」的诞生、评选标准拥有很多疑问。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遗产」的由来与原因,「什么值得买App」媒体号「华夏风物」就根据相关信息,总结出了「世界遗产」的知识要点。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水库催生了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的诞生与一个水库计划有关

“二战”以后,埃及决定兴建阿斯旺水坝,以缓解能源和粮食困境。但这座水坝将使尼罗河水面上升62米,包括阿布辛贝神庙在内的一批重要古迹都将被淹没。

1960年,在埃及与苏丹政府的请求下,世界各国捐款出资、贡献人才技术,共同推动了“努比亚计划”,成功迁建了阿布辛贝神庙。对“二战”后的国际社会来说,努比亚计划成功启发了关于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在这一计划的基础上: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旨在保护全人类共同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1978年,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产生了第一批共12处世界遗产
截至2021年,世界上已有1154项世界遗产。其中,中国拥有56项,位居世界第二。

    


如何成为世界遗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遗产基本上搜罗、代表了这颗星球上最重要的人文史迹及自然景观。对所有公约的缔约国而言,想要让本国的某一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必须要具备“突出普遍价值”,具备罕见的、超越国家和民族的、对全人类具备普遍意义的重要价值。

“突出普遍价值”共有10条遴选标准,其中文化部分6条,涵盖了创造力、文化交流、文明见证、景观范例、人地关系和精神传统等方面;自然部分4条,涵盖了自然美景、地质过程、生态价值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中国有几项神奇的遗产地在某一领域内实现了“大满贯”,比如莫高窟和泰山满足了文化遗产的全部标准,三江并流满足了自然遗产的全部标准。
“突出普遍价值”需要独一无二的代表性,因此在许多申遗文本中,都有和其他遗产地的价值“PK”,来证明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对旅行者而言,这种“PK”就像是一个旅行索引,不仅可以启发你找到类似的目的地,也会为你在不同目的地之间建立关联。
比如在杭州西湖的申遗文本中,你会找到西湖与当时全世界7项湖泊类遗产地的比较,而西湖是唯一一处具有显著文化意味的湖泊。同时,西湖对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以及日本园林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让作为自然湖泊的它,最终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
另外,世界遗产是一个流动的名单申遗成功并不等于一劳永逸,而是意味着将受到世界上最严苛保护体系的监督管理。那些受到威胁、破坏及保护不力的遗产地可能会被列入濒危名录,并可能被最终除名。
这种严苛其实也是挑战。桂林作为中国最早成名的旅游城市之一,却长期没有主动申遗。其中的部分原因,也在于申遗及保护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对早就成名的桂林来说,或许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中国的遗产之路

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遗产公约》,这是遗产保护领域的一个全新时代。

中国早期的申遗方向,与当时的国际趋势大致相同,即选择那些具有极高知名度的“名胜古迹”作为申遗重点。1987年,中国第一批共计6项遗产地列入名录,分别是故宫、长城、莫高窟、泰山、秦陵兵马俑及周口店,这些最典型、最著名的项目,往往也最具旅游价值。
其中比较特殊的是周口店,这一项目起初并不在中国政府的申报计划之中,是被联合国指定要求申报的。
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受到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影响,世界遗产的重心从“物”转向了“人”,出现了一批探索人居、人地关系和历史城镇的遗产地。
1997年,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申遗成功,这两座原本在中国历史上几乎“籍籍无名”的小城一夜成名,迅速成为最火热的旅游目的地。它们的成功,不仅是遗产观念演进的标志,申遗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申遗热潮。
2010年以后,一些前沿的学术研究反映到申遗策略中,文化线路、文化景观也被纳入申遗计划,丝绸之路、大运河、红河哈尼梯田、花山岩画均在这一时期先后入列。
与早期名胜古迹类的遗产及丽江、平遥这类古城相比,许多新型遗产似乎“旅行看点不足”,对旅游业的推动也比较有限,对申遗的思考,也逐渐回归到理性层面。近年来,工业遗产、水下遗产等新概念出现,尽管中国尚未有相关项目申遗成功,但也可视作未来的一个方向。
对游客而言,申遗成功也许意味着旅行路上多了一盏指路明灯,但对学者来说,充分的学术研究才是申遗必要的前置条件。良渚古城遗址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通过最新的田野考古成果和学术研究,良渚古城被认为是区域性国家的都城,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从而申遗成功。
但中国也不乏“反面例子”:在申报“丝绸之路:长安及天山廊道的路网”这一项目时,作为新疆主要石窟体系之一的焉耆石窟(如七个星佛寺)尚未完成发掘及必要的研究工作,无法完成价值阐述,因此错过了这一次申遗,最终仅有龟兹石窟(克孜尔石窟)成功申遗。


无处不在的「申遗竞赛」

2000年,在澳大利亚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了限制申遗数量的《凯恩斯决议》:每个国家一年只能申报一项,但对没有世界遗产的国家,会适当放宽标准。这也为遍及全国的“申遗竞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中国这样的遗产大国来说,申报数量的限制带来了许多显著的影响。首先,捆绑着不同遗产地的“系列遗产”开始大量出现,联合多省区甚至跨国申报的中国丹霞、中国南方喀斯特、丝绸之路、土司城遗址等都是这一趋势下,因应新的申遗策略的产物。

不同省份之间的地域均衡,也变成一只“无形的手”,迄今尚未拥有世界遗产的宁夏,在未来几年中,可能会拥有更多的优势去申报西夏王陵。

从2005年至2019年,中国成功申报了25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尽管有少数项目没能一次性通过,仍然保持了连续15年没有1年“轮空”的纪录。如今,在世界遗产中心公布的预备名单中,中国仍有60处申遗项目正在“排队”,按照最新的数量限制政策,即便成功率达到100%,也要60年才能完成申报,而新的候选者还在源源不断涌出。
在这漫漫长队之中,不乏排队几十年的老面孔:良渚于1996年列入预备名录,申遗成功已是2019年;海南的东寨港、安徽的扬子鳄保护区、江西的鄱阳湖,都已在预备名单上躺了25年——由于环境变迁、申遗策略变化和地方重视程度的影响,许多项目的申遗遥遥无期。
但也总有一些“幸运儿”。除了被联合国点名“保送”的特例周口店遗址外,那些具有紧迫性、迎合最新申遗潮流及策略的项目更容易列入世界遗产。
兼顾了湘鄂黔三省的土司城遗址在2012年列入预备名单,到2015年就火速成功申遗,无疑是中国跑得最快的“土司”;填补了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空白、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在2017年列入预备名单,两年后就迅速“转正”,这一项目对许多濒危鸟类的保护至关重要,中国也做出二期申报承诺,承诺在未来数年内将遗产地扩展到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其余十多个保护区。


中国人的「世遗八卦」

对旅行者而言,世界遗产提供了一套通用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放之四海而皆准,非常有助于旅行者理解自己的目的地。我们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中国的“世遗八卦”,也许会给你的旅行带来新的启发。


1、世遗最多的城市/省区

北京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范围内遗产地最多的城市,这7项世界遗产分别是: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长城、天坛、颐和园、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和大运河。北京中轴线也已列入预备名录,或将在近几年申遗。

除北京外,并列第二的四座城市均拥有3项世界遗产,其中有洛阳(龙门石窟、丝绸之路、大运河)和杭州(大运河、西湖、良渚)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有阿坝(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和上饶(三清山、中国丹霞-龙虎山、武夷山)这样令人意想不到的“黑马”。

无论是洛阳的大运河遗产点,还是上饶铅山境内的武夷山拓展部分,其实都是冷门但精彩的旅行目的地。

若以省区作为统计标准,数量最多的省区分别是北京(7项)及四川、云南、河南、福建(均为5项)。


2、没有世遗的地儿

目前,黑龙江、上海、海南、宁夏、香港、台湾等6省区还没有世界遗产。

黑龙江曾在2011年申报五大连池,但由于世界遗产名录已经收录了相对完整的火山系列遗产,五大连池未能获得专业咨询机构IUCN的推荐,在大会审议前的最后关头主动退出,这也是迄今为止黑龙江最接近世界遗产的一次。如今,最有希望的也许是宁夏,或将在未来几年内凭借西夏王陵获得零的突破。


3、中国最大/最小的世遗

截至目前,中国面积最大的世界遗产是青海的可可西里,提名地的核心区及缓冲区总面积超过6万平方公里,以杰出的自然美景及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被列入世界遗产。

面积最小的自然遗产是云南的澄江化石地,仅有5.12平方公里,不足可可西里的万分之一,是5.3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重要见证。

可可西里地处偏远且有着严苛的保护区条例,核心区并不对普通旅行者开放,擅闯可能将面临罚款、拘留等处罚。澄江化石地则具有较高的专业门槛,目前仍缺乏足够的参观设施。所以这两处也是中国最冷门的世界遗产。


4、最「阳光普照」的世遗

大运河是中国涉及省份最多的文化遗产,共有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8个省份参与申遗

中国丹霞则是涉及省份最多的自然遗产,共有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贵州6个省份参与申遗。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一处跨国遗产包括了中国境内4个省区的22个世界遗产点。


5、范围最模糊的世遗

早在1987年就成功申遗的长城是中国最早的世界遗产。传统理解中的“万里长城”涵盖了17个省区,但在正式的申遗文本中仅仅包含了山海关、八达岭、嘉峪关等3处遗产点。

如今,其余十多个省区的长城遗存往往也出现在与长城保护有关的文件或实际范围中,也有许多重要的长城景区及所在的地方政府都会声称自己拥有世界遗产的名号——尽管它们并没有名列在明确申报的遗产点中。


6、最意想不到的「双遗」

那些同时满足文化、自然遴选标准的遗产地,也被称为双遗产。中国现拥有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等4项双遗产,是世界上双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黄山、峨眉山和武夷山成为双遗产的原因都和自然景观或生物多样性有关,而泰山非常与众不同。

作为一座自然山岳,泰山满足了文化遗产的所有标准(全世界也仅有泰山、莫高窟、威尼斯3处“大满贯”),另外还满足了自然遗产的标准(vii),是30亿年来复杂地质过程的见证——请注意,泰山并不是凭借出众美景而当选的。

7、申遗最曲折的「世遗」

近年来,中国的申遗工作普遍相当成功,但也有一些项目最终没能顺利登录。早在1987年,大熊猫保护地就是中国第一批申遗的项目,但没能通过审议,直到2006年才卷土重来。

登封的“天地之中”,包括2021年成功登录的泉州都没能一次性成功,不得不在次年重新递交审议。
世界遗产并非仅仅是名胜古迹的堆砌。申遗工作的核心之一是阐述遗产项目的价值,但同样的物质载体,在不同的阐释体系下会呈现出不同的价值面向,甚至最终影响申遗的成功与否。
以泉州为例,2018年以“古泉州(刺桐)史迹”的名义申遗,但当年获得的结果是“不予列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申遗过程中只罗列了泉州的古代遗迹,但并没有真正建立有逻辑的价值体系,而聚焦的“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一个缺乏实证的主题。
所以在2021年重新申遗时,泉州的名称被改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所有的遗产点都致力于展示泉州在宋元时期作为海洋商贸中心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其腹地之间的联系,最终被成功列入。
这种价值的阐释,其实也是我们每个旅行者可以尝试的旅行方式——用更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写在最后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忽略这些「名胜古迹」,也很少回去探究「世遗」背后的故事。不过,它们却一直藏在我们身边,默默讲述着厚重的历史。

你的五一假期之旅有以上这些景点吗?你都去过哪些世遗名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大家也可以点“阅读原文”前往「什么值得买」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阅读更多-


-关注我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